(记者/李润芳实习生/张倩)“广州具有优秀的医疗资源,也是一片生物医药创新的热土。”8月29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二次创业’再出发”之生物医药产业媒体访谈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横向处副处长赵强在会上介绍中山一院在“器官医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全球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资料图】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部曲”,即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长久以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在这个过程中,器官一离开捐献者体内便会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进而导致功能受损。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移植疗效,也是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围绕器官医学新领域,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器官医学理念的提出及研究平台建设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打造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医学创新高地。”赵强说。2017年7月23日,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在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时,运用“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让移植器官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血液供应,创造了“不中断血流”的新纪录,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
据了解,借助这项移植新技术,捐献者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美国移植杂志》刊文认为该项技术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将其纳入《世界器官移植创新技术应用指南》。
“器官医学”理念开创医疗新时代
赵强介绍,何晓顺教授通过一系列技术突破,研发出多项我国原创的离体器官保护技术,实现了多种器官(肝、肾、心、肺、肠、脑等)离体后可长时间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为在器官层面上开展精准研究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隔离治疗、疾病器官药筛模型等原创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何晓顺教授提出了“器官医学”的理念。
在器官移植方面,“多器官维护系统”可以模拟人体为离体器官提供血液及营养,在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多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在器官捐献方面,首创用于心死亡器官捐献的“器官拯救者”设备,可成功利用既往手段无法实施捐献的器官,有望增加50%以上器官来源,缓解器官短缺难题。
在器官教学上,全球首创的“活器官”手术培训系统可以将屠宰场的内脏离体养活,并用于外科手术培训,该系统现已在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应用并建立培训基地,有望带动教学培训产业变革。在器官药筛上,国际首创人类疾病器官模型,该模型破解了现有医学研究模型“不真实”的难题,成为研究疾病及新药研发的利器,有望重构新药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加快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进程,推动国际药物研发市场及肿瘤标记物市场的变革。
团队还首创了器官隔离治疗技术,对患病器官精准治疗,其他器官不受药物副作用影响,真正实现了“头病医头、脚病医脚”,目前已成功实施全球首例器官隔离保护治疗。该创新疗法的突破将带动产生新兴的器官治疗市场并成为器官疾病治疗的主流模式之一。
“器官医学相关产业有望催生一个千亿级的新兴市场。”赵强表示,未来将加快中国原创的器官医学平台建设,助力建立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疗效预测、机制探讨以及个性化治疗的疾病防治一体化精准医学研究体系,引领器官水平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李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