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告诉我们,看任何事物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能单方面的想问题。
(相关资料图)
3、即: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4、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7、附原文: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10、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11、《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2、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13、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14、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5、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
16、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17、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18、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9、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20、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2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2、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23、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24、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25、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