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陕西腔,满眼郏县景。11月15日,史诗般呈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电视剧《山河锦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把陕西和河南郏县“融”在了一起。
《山河锦绣》在郏县茨芭、白庙、安良等9个乡(镇、街道)取景拍摄,占全剧镜头90%以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剧组为何选择郏县?制片人赵倩坦言:“这里有多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利于剧组在实景基础上根据故事线变化二次布景。”
那么,郏县古村落到底有多少?郏县住建局提供的材料显示:现有中国传统村落20个、河南省传统村落86个。
古村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郏县山水之间,镌刻着中原文化记忆,寄托着离乡儿女的乡愁。
2012年,国家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出台。十年来,郏县加大保护、修复、开发力度,传统村落的内在文化资源正在向“文化红利”“文化资本”转变。
申报修复,让村落更“历史”
“近来是真火!《山河锦绣》中的多个场景反复出现这几棵国槐,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村里拍摄。下一步,我们将保存好拍摄场景,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让老百姓端着‘生态碗’、吃上‘风景饭’。”郏县茨芭镇构树张村东西主干道上7棵千年国槐一字排开,11月19日,村党支部书记张战科兴奋地说。7月16日,《山河锦绣》郏县阶段开机仪式就是在该村举行的。
村民在树龄1500年的国槐树下
构树张村于2021年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目前古建、古树已完成挂牌。“民风淳朴、场景唯美,我们转遍陕西、贵州,没想到就郏县的村落让人一见倾心。”在《山河锦绣》郏县阶段开机仪式上,导演余淳说。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2012年,郏县组织8000多名普查员,依据建筑物风貌完整度、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原真度、非遗活态传承等要素,历时3个多月,对全县约730个自然村进行认真普查。
传统村落大多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普查员披星戴月开展普查。”郏县住建局局长胡晓恒说,大家先期选出116个村作为申报对象。当年申报了56个,没想到获批中国传统村落4个、河南省传统村落38个,数量在全省、全市遥遥领先。目前,郏县有中国传统村落20个、河南省传统村落86个。
乡愁是由一砖一石、一树一井牵系着的。为更好地保护建筑风貌、人文环境、自然生态,郏县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严格保留传统村落历史格局,对不协调建筑采取拆除、立面改造等进行整治,对古树、古街、古道、古寨门等历史要素进行保护。“修旧如旧,才能留得住乡愁。”郏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申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傅山峰说。
非遗保护,让村落更“传统”
11月19日下午,位于安良镇赵楼村的金海马琉璃瓦厂来了一群小学生,他们在省级非遗琉璃瓦件烧制技艺传承人赵志鸿的指导下,学习板瓦滴水的制作技艺。
山温水软,非遗流光。安良镇瓷器和琉璃瓦烧制均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非遗项目多,非遗传承人也多。为了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陶瓷企业纷纷建立烧制技艺展示厅、传习所,与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利用节假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农闲时间举办传承培训班。
为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传统村落群,郏县住建局、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搜集涵盖民间文学、民俗、游艺、民间音乐等10大类78项非遗线索,积极做好申报工作。
目前,郏县非遗项目达78项,郏县大铜器、郏县金镶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神前唐钧烧制技艺、陶瓷酒器烧制技艺、铁锅铸造技艺、琉璃瓦件烧制技艺、王氏排鼓制作技艺、郏县饸饹面制作技艺等12项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叶氏正骨疗法(叶氏祖传骨伤膏药)、叶氏剪纸、吴村老土布纺织技艺等26项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郏县坠子书、郏县祭孔雅乐、李氏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等38项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全县有非遗传承人56人。
近年来,郏县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对各级非遗传承人实行认证评估和动态管理,为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加大非遗作品、产品推广展示,提高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乡村振兴,让村落更“活力”
11月20日上午,《山河锦绣》另一取景地——黄道镇王英沟村车来车往。徜徉古老村落,时光瞬间倒流,古今可以对话。游客除了参观,还可以购买红薯、玉米糁等土特产。
王英沟村位于黄道镇东部,是郏县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2020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该村形成于汉代,是东汉大将安成侯铫期的故里,现存古建筑130余间,其中老窑洞70余孔,有千年以上树龄国槐3棵、百年以上树木486棵,红石道路1000余米,古井4眼。
王英沟村守住千年古村风貌,留住乡村根基,近年来恢复、保护古井、古窑洞、古民居、古树,组建王英沟花棍舞展演队、铜器队……原本“土气”的古村变成了生态宜居、文化浓郁、风光秀美的美丽家园。
村民梁国创说,他之前在外打工,看到乡村巨变后返乡开了一个农家小超市。“我们村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有人气就有财气。今后,我们也准备发展民宿。”梁国创对未来信心满满。
近年来,郏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古寨保护与利用工作,以发掘民族文化、保护传统建筑和院落、环境整治为着眼点,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村落“宝藏群”。该县将区域集中连片保护发展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相结合,构建以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田园综合体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格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独特优势,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活化利用,直接拉动地方投资超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5亿元,年吸引游客800多万人次,呈现出“村落得发展、文化得传承、文明得提升、群众得实惠”的喜人景象。
“我们村2016年得到省财政补助,利用资金先后修建了寨门,修复了老戏楼,维护了赵氏祠堂,补修了红石路。后来我们举办农民丰收节和年货大集,现在一到周末就有很多游客来我们这里体验乡村好风光。村民每年光在家门口卖红薯、玉米糁、粉条等土特产就可实现200余万元收入。”11月18日,茨芭镇山头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万选说。
“古村落是历史文明的见证者,是数千年耕读文化的精神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的根。”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杨洪峰说,郏县将统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改善乡村环境、发展乡村产业,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让山河更锦绣、让乡村更富美。
冬日暖阳下,一座座传统村落、一棵棵千年古树静静伫立,曾经见证过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如今正在和鸣山乡巨变的激扬乐章。(蔡长伟 张鸿雨/文 李利国 李保伟/图)